文/雷子萱、王郁馨
當我們還是孩子時,總能用想像力為身邊的物品賦予生命,把飄逸的窗簾想做海浪、吹風機是手槍、紙箱子與鐵罐變身機器人⋯⋯之於一個動畫學習者,總是能從孩子身上對物件豐沛的想像力得到許多共鳴,而北美館現正展出的《靜・物》展覽,正是對我們心中童趣的邀請,重新以好奇眼光,細細觀看日常生活中的物件。
圖1、策展人邀請同學用單眼、遮蔽畫中物件,理解物體空間關係是如何影響構圖的平衡。
靜物的語彙——生命、死亡、時間
靜物畫之所以作為古今藝術中最大宗的題材之一,不外乎出自它們「好看、好懂、好裝飾」的特徵。
靜物畫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羅馬時期,早期畫家描繪器皿與水果,蘊含對生活中重要事件的記趣。經歷一段時間的沉寂,17世紀的荷蘭藝術家,重新將靜物題材發展至高峰。精緻的畫面中往往藏有深層寓意,譬如腐爛的水果、熄滅的蠟燭象徵生命短暫、榮華易逝。而樂器、鐘錶與花卉,經常暗示著恆常的時間,與其中凝結的的一瞬。藝術家與後人的詮釋為物件帶來新的寓意,它們承載記憶與情感,甚至能表達深層的哲理。
20、21世紀的臺灣,藝術家們也善以敏銳的眼光,以在地的環境與物品作為題材描繪。臺灣藝術家郭柏川在宣紙上揮灑西方的油畫技法,也時而融入中式的花紋布料等物,呈現濃淡交織的獨特色彩。他的畫作中,果物的位置擺設也別具巧思,以特殊的數量比例達成缺一不可的平衡,如音符般在畫面中有其位置與節奏。
一生漂泊四方的張義雄,則喜愛畫自己總是帶在身邊、格外重視的物件,比如他珍惜的吉他。搭配粗黑線條,將生命中的不安與回憶注入畫面,讓創作不再只是對靜物的描摹,也能是一種情感的記錄。作為台灣首位歐洲留學藝術家的劉啟祥,也在國外大量臨摹美術館經典畫作,將西方畫作的魅力帶給當時的台灣民眾認識,自身的創作也融合了臨摹經驗,成長出別具異國情調的風格。
本次展覽也與畫廊合作,特別邀請了王亮尹、吳思欽、賴九岑、走路草農/藝團等當代藝術家,並透過「物與物」、「物與時間」、「物的解構」三種角度,帶觀者一步步了解藝術的語彙。
圖2、策展人介紹藝術家賴九岑《零大於壹III》系列作品,題材靈感來自於對玩具多角度的觀察。
三大主題:空間、時間與再造 引導觀者透析藝術
圖3、動畫系同學用新鮮、好奇的眼光,與邱承宏作品《水泥動物園》互動。
進入展區之前的中庭,會看見邱承宏的系列作品《水泥動物園 》,讓人回憶起學生時代校園裡與動物的初步認識、抑或是童年常去公園的水泥溜滑梯。水泥動物們從花蓮遠道而來,觀眾能自由的與其互動、擺拍,發現藝術品與自己生活中的連結性。
本次展覽利用了多媒體裝置作品,啟發參觀者對「物」的聯想與的好奇心。譬如對形狀的想像:一顆圓形的西瓜,可以變成三角形切片、打成西瓜汁裝入圓柱體、再登上方形的水果月曆……除此之外,三大主題也各有互動遊戲設計,如形狀磁鐵拼圖、再現畫中實物的現場寫生區、模仿藝術家作品的動物頭顱重組遊戲、以及拍攝玩具特殊角度的翻翻觀察板。
不少人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知識、藝術,對孩子而言「太難」,而展覽《靜・物》王瑋婷策展人認為:「其實富饒好奇心與想像的孩子們,他們的學習與記憶力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局限。透過讓大、小讓觀眾們動手參與藝術,意在拆解藝術品的創作過程,引導觀者從互動中『回頭理解原作』,讓藝術能進入生活、成為孩子們成長的養分,也讓任何年齡段的觀眾都有機會親近藝術,留下愉快的美術館回憶。」
圖4、展覽現場,適逢週末假日,許多親子、大小觀眾前來觀展,參與互動式展區的現場繪畫活動。
當我們與靜物對話:看見無處不在的藝術
展品來自多方借展,需考量運輸作品的安全性、美術館周遭的地理條件、甚至展廳溫度與濕度的控制,以最大程度的維護不易保存的畫作,與藝術家們對展出品質的專業堅持。王瑋婷策展人表示:「在展演空間的規劃中,作品才是主角。」這場展覽背後的規劃細節也反映了對藝術家的尊重、安全性、與環境保持的考量。
《靜・物》讓人在動手操作、重組、觀察解構的過程中,重新認識經典的「靜物畫」背後的故事,只要願意放慢腳步、用小時候那樣好奇的眼光看世界,就能在這些畫面中聽見物件的低語,感受到藝術的溫度。如果曾經認為靜物畫只是靜態裝飾,不妨親自走進美術館,去發現藝術,其實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之中。
透過與北美館策展人的交流,動畫系同學們認識到策展背後的諸多現實考量與專業堅持,也在了解策展人如何規劃一個「親近大眾」的展覽過程中,連結到了進入鄉村與部落進行國小動畫營的教學經驗,體會到了策展不僅需要創意與善於觀察的眼睛,更需要多方溝通、善用本身專長應變的能力。
本次專案管理課程是為籌備動畫系的重要活動-「關渡國際動畫節」,透過了解美術館策展全貌,進一步思考下學期「第十五屆關渡國際動畫節」將面對的挑戰、以及學習活動策劃能力的方向。
2025動畫節目前正進行國際徵件,將於10月26日至11月1日舉辦,地點為台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,敬邀讀者屆時一同參與,感受來自世界各地動畫創作者的無限創意。相關資訊歡迎至關渡國際動畫節官網與粉絲專頁了解更多。
圖5、關渡動畫節官網主視覺。